搜!
预约热线:400-696-2399
首页 ->旅游景点 -> 喀什老城民居
喀什老城民居
发表时间:2012/9/20 22:52:02浏览量:10017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住在高台民居的94岁高龄土陶艺人买买提阿西木讲述,高崖分成现在两个互不相连的南崖和北崖的来历。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到高台民居参观、访问的游客对维吾尔的风俗习惯要尊重。这里,简单介绍一些维吾尔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一些注意事项。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在进入高台民居,注意的一些事项: 

l、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巷内还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还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为安全起见,希望游客同志们在导游引导下游访,不要离开队伍私自进入居民或者在巷内迷失方向走失而找不到团队。  
2、巷内的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热情好客,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须热情问候,在小巷内遇到维吾尔居民可以说一声“亚克西吗”(维吾尔语问好),见面时要握手问候。      
3、维吾尔民族忌讳养猪,不吃猪肉。在家访交谈中切忌问为什么不吃猪肉等这类话题。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还有一点,见面时不要问“吃饭没有”这会引起他们的误解。      
4、与维吾尔族群众交谈,或者到家中做客吃饭最忌讳当着人的面擤鼻涕、吐痰,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人的不尊敬。 

  走进庭院,我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间利用也多有不相同,无论是走进任何一所院落内,首先看到院内地上栽种维吾尔人民喜爱的桑树、无花果、石榴、杏树、葡萄、玫瑰、月季、夹竹桃等树和花卉。果树成荫,环境幽雅。有些面积大的庭院,多种葡萄,搭成凉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凉的好场所。院落内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铺草席、毛毡或地毯。夏季炎热时人们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维吾尔族非常喜爱养花种草,庭院里没有空地可种花草,则种在花盆,摆在院内或楼上凉台。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间上到处都摆满了花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台无处不落花。可见维吾尔族人爱美、爱花的习俗,尤其维吾尔妇女与花更有不解之缘,与花结下深厚感情。维吾尔妇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联系在一起的。头戴花帽、头围花巾、身穿花裙,用鲜花装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妆品,用一种维语叫“乌斯曼”的绿草挤出的汁液来画眉,据说此种草的汁液可以促进眉毛长浓发黑。更为有趣的是维吾尔人用花给出生的女婴起名,如:阿力同古丽(金花)、齐曼古丽(红梅花)、阿娜古丽(石榴花、)塔吉古丽(鸡冠花)等。从庭院进入主人的住室、客厅,看看室内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主人卧室比较简朴,维吾尔人喜欢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积大都占去房间一半地方,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炕,用土砖砌成,平整厚实,炕上铺有草席、花毡、地毯以及和炕一样大的棉褥。敞开式的墙壁柜上整齐的排放着很多被褥。墙上挂着地毯,以作装饰。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去客厅,请把鞋脱在门外,入客厅席地就座。客厅内没有任何桌椅陈设,四周地毯上铺有长条棉坐垫,中间铺着餐布,入座时要盘腿或跪着坐,不要把两腿伸向餐席,更不要把脚底朝着别人。餐席上摆着民族风味的清真糕点、糖果以及核桃、杏干、葡萄干等干果。如果客人提出想品尝一下维吾尔族风味饮食,家庭主妇会给客人们做传统的抓饭、手抓羊肉、薄皮包子、拉面、炒面、曲曲(馄纯)、居瓦瓦(水饺)等风味小吃。按照维吾尔人的就餐习俗,餐前主人用延续下来的传统待客礼俗“给洗手水”,负责“给洗手水”的通常是位衣着整洁的年轻人,肩上搭着条毛巾,右手提着专门用于洗浴的水壶“阿普图瓦”,左手端着与之配套的接水盆“其拉普恰”按习惯一般倒水三次,洗手三次,人们认为搓洗三遍是为达到最高洁净的下限,不能少于此数。洗手次数不能是偶数,如四次,六次等,这是穆斯林通行的风俗,如果客人来自异地民族,多洗手两三遍也无妨,不会为人见怪。洗手时最重要一条是不可甩水。洗手后甩水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一大忌讳。洗手礼俗之后,开始进餐,进餐时或者与维吾尔族群众交往中,请注意不要当他们的面吐痰、挖鼻涕、打哈欠,也不要把食物抓来用鼻子嗅来间去,即使不想吃喝也要尝一口,表示尊重。就餐结束后,主人中的长者带领客人作“都瓦”(祝福语)大家可以学着主人的动作跟随作一下,比较简单,(伸开双手在脸面从上而下合十而过)以表示对主人全家和所有人的祝福。离席时,不要急忙走出,更不要踏过或跨过餐布。离开主人家时,要热情与主人告别,可用维语说声“热合买提”(谢谢之意)和“浩西”(再见之意)亲切握手告别。
    走进小巷,就犹如走进了维吾尔族的风情画中。那些并未经过规划的、随意建造的、根据住宿要求和在原住地向四周延伸,向高随意加层楼上楼、楼外楼,民居错落有致的排列出幽深却四通八达的小巷。小巷幽幽,小巷深深,初进小巷的人都会认为走进了迷宫;七绕八弯,左转右拐,爬上爬下,从一个小巷口走进去,可走大半天还出不来。有些外地迁入小巷的人因不熟悉小巷布局,出外购物竟然找不到住地,人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巷里,走了好多圈又回到出发地,小巷内的民居与曲曲弯弯忽上忽下,有宽有窄,有长有短的形形色色的小巷连为一个整体的民居奇观。喀什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高台民居是名城诸多景观中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有着深厚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景观。 

   维吾尔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最早开始在高台落户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走进小巷中的任何一户居民家中,他都会指着历经沧桑的泥土院墙告诉人们,我的祖辈就是在这里生息、繁衍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想到当初这院落在祖上手里时,该是十分宽敞的。 
     随着人口增加得越来越多,逐渐增多住房,使占去院落的一部分。随着代代繁衍、生息,仅有院落内再无地方扩展修房,于是就向院落四周连接墙体扩建住房,到了四周已形成民居群体。小巷,再也无法扩大家族的住宅,便开始向高空延伸,聪明的维吾尔人就在原来住房上加建一层,甚至加二层,从此在民居中有了土楼房。人口多的住户连楼房也不够用时,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有些人在修二楼时,将楼延伸出去,跨过小街小巷搭建到对面,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建筑形式逐渐被推广开来,经过数百年,渐渐形成了喀什小巷特有的“过街楼”景观,“过街楼”的巧妙之处在于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是一种在有限的范围内极大的利用空间的建筑。充分反映维吾尔人的聪明才智。除了最多见的“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远处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看过小巷街景各式楼台后,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门都是两扇的,一户挨着一户。
      维吾尔民居有着浓厚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其风格特点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高台民居有样几个特点:一.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居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布置都是根据具体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定,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甚至有七层楼,崖上建有三层、崖下四层,从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绝妙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层可以从崖上出进,崖下四层即可从三层下到最底层,也可从最底一层沿上下互通的楼阶到达任何一层。二、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三、简朴变化多端的外形。维吾尔族建筑组成建筑外墙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户外大门,多为两扇门,庄重厚实,门上镶有、刻有图案花纹的铜质、铁质护板压条。吊装两个碗大的门环供上锁用。沿街外墙用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如故。也有用白石灰涂刷的。四、室内建筑分为主人居住室、客厅、两侧多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坑,而是填实的平整土坑,占去整个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有许多层,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上壁柜更有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多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龛,数层不等。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有的壁龛则是石膏楼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