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陈序经所著《匈奴史稿》,有关匈奴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战国时期的一些著述,如《战国策》、《淮南子》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专门的《匈奴列传》一章,详细记录了匈奴的来历和历史。战国时期和秦代也常以“胡”称之,但后来“胡”“胡人”“胡虏”又成为中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笼统称谓,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但当时他所抗的金、辽等国从民族上说都与匈奴无关。
匈奴早期活跃在中国北方今蒙古草原以北广大地域,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各国都有与匈奴交战的历史。秦朝曾遣大将蒙恬抗击匈奴,后人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之赞。至汉朝,特别是汉武时期,对匈奴进行了连年征战。匈奴在汉王朝的不断打击下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顺汉朝並在中国北部定居下来,後来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多是匈奴后裔所建,史称“五胡乱华”。但在其後的民族大融合中,南匈奴逐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到隋唐以後在中国境内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不复存在,匈奴的名称也只见于史书和文学中。
北匈奴则在汉王朝以及其后王朝的不断打击下,不断向北向西迁移,公元4世纪后期进入欧洲,欧洲历史上开始有了“匈人”(Huns)的记载。匈奴侵入欧洲後先后打败东哥特人、日尔曼人,在欧洲中东部建立起一个新的帝国,与东西罗马帝国抗衡。到五世纪中叶,随着传奇领袖阿提拉死去,这个匈奴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也解体了。今天的匈牙利人就认为自己是这一支匈奴人的后裔,但这一支匈奴与千年後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突厥人(土耳其人)並没有关係。
突厥这一名称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始于隋唐时期。唐代所撰的《周书》、《北史》中均认为“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但当代历史学家多认为这种说法有误,在历史中找不到突厥与匈奴之间的联系。
突厥本是游牧於新疆阿爾泰山一带的一个部落,归附于当时的北方汗国柔然。柔然又称蠕蠕,即史书所记载的“东胡”,属于鲜卑人的一支,其领土为今蒙古沙漠以北广大地区。公元六世纪突厥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取代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突厥汗国。后又连续消灭了周边的高车等部落政权,建立起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里海,南至蒙古沙漠,北到贝加尔湖的庞大帝国。但没过多久,在隋朝初期就以阿尔泰山(时称金山)为界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国家,並为争夺汗位而互相攻击。到七世纪中叶,唐朝先后攻破东西突厥汗国,西突厥的一部分被迫向西迁移,後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一带。这一支突厥人的後代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他们在公元十五世纪攻克君士坦丁堡,消灭了东罗马帝国而建立起奥斯曼帝国。东突厥的一部分则又於七世纪末在漠北建立了了一个新的突厥汗国,史称後突厥汗国或北突厥汗国。半个世纪后,北突厥又被新崛起的回纥汗国所灭,而回纥则被认为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由此可见,今天的维吾尔族与古代突厥从种族上说並非一家。
突厥灭国后,留在当地的突厥部落也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突厥在中国境内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也成为历史。
尽管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亡,但突厥这个名词作为语言学概念和地理学概念后世仍被广泛使用。在突厥汗国统治下,有回纥、铁勒、高车、薛延陀等多个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大都接受了突厥语言並沿用下来。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民族的族群构成及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在不断演化,但在现代语言学中被统称为“突厥语族”,属“阿尔泰语系”。今天属于突厥语族的包括土耳其、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阿塞拜疆、乌兹别克等国以及中国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裕固族等。除土耳其外,其他国家和民族尽管语言属于突厥语系,但他们都在历史发展中成为独立的民族群体,没有哪个还自称是突厥族或突厥人。
此外,突厥作为一个地理概念,通常是以“突厥斯坦”出现的,意为“突厥人的地
States have problems by
payday loan process you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