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预约热线:400-696-2399
首页 ->旅游攻略 -> 神游南疆-醉美昆仑山下
神游南疆-醉美昆仑山下
发表时间:2016/9/1 15:10:21来源:网络浏览量:12941
    说起新疆风光,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北疆。其实,南疆有许多奇特风光,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下面我想介绍的南疆这一处地方,恐怕是全国范围内地名最长的吧?全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打开新疆地图,你会看到,克州位于新疆最西端,环绕国境线展开成倾斜的L型,是我国最西端的国土屏障地带。据资料说,克州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5多千米;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面积7.25万平方千米。

    截至2007年6月,克州辖一市三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乌恰县、阿合奇县)总人口48.43万人,由柯尔克孜族(13.4万人)、维吾尔族(30.9万人)、汉族(3.5万人)等11个民族组成,是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也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人口小州、经济穷州、边防大州、战略重州、希望之州”。奇特的是,克尔克孜族另一支(人数较少)竟然在东北地区,相距几千公里。
    柯尔克孜族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其生产、生活习俗有着游牧民族的典型特点,剽悍勇猛、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极为发达,著名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与《江格尔》、《格萨尔王传》齐名的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里的瑰宝。
    柯尔克孜是跨境民族,与克孜勒苏自治州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居民吉尔吉斯人与我国柯尔克孜人原为同种同族,他们是根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人随地归”的原则,在勘界时划归沙俄的。
(一)红水之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这条河水红得有些“假”,不亲眼见是很难想象的。其实不止一条河是红的,不过河水红的程度有不同。
     河水之红来源于当地的红色山石,据说是矿物质所致。在克州,到处都有各形各态的彩色山岭,以红色居多,深浅不一。(以下的照片许多是在汽车行驶中拍下来的,画质不太好。因为新疆地域广大,不可能时时停下来拍照。)


(二)五彩泉华

克州境内的岩溶地貌主要为泉华,分布地为乌恰县托云乡苏约克一带。泉华是一种独特的水蚀地貌,也属于“喀斯特”地貌,与钟乳石、石笋同为石灰华地貌。泉华为含大量碳酸钙的泉水溢出地面后,在岩石表面发生氧化,使地表的岩石上形成结晶体,有的从山坡上溢出,顺着岩石向下流渗,形成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泉华这一独特地貌为世人所罕见,在新疆更是绝无仅有。这一自然景观不仅有迷人的观赏价值,更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乌恰县境内的泉华主要有两处,一为阿依浪苏(柯尔克孜语,意为马奶子河)河床泉华,一为克姆孜苏(柯尔克孜语,意为酸奶子河)河岸片状泉华群。两河的上游河谷中,各有一片泉华群。阿依浪苏的泉华群是从河岸的岩石中溢出,其中最大的一处是从一石盆的泉眼中涌出,水花落地形成五彩缤纷的泉华群。克姆孜苏泉华群是在河岸旁一片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五彩山坡上,远远望去,鹅黄色的山坡上,一条条鲜红色的水纹,有如一条条殷红的血管从山脊的主动脉上分流而出,注入山坡下。那鲜红色的“血管”之中,流淌的都是清澈透明的水。
    这就是阿依浪苏——马奶子河,因其河水青白色,有些像克族人常饮的马奶而得名。沿这条河溯流而上,十几公里险峻土路,再穿过几处河滩,才能到泉华所在地。


岸边的一眼气泡泉,泉水富含二氧化碳气体,随水流一起涌出。我们用塑料瓶灌了一瓶,喝起来就像汽水,微咸,有硫磺味。摇一下瓶子,拧开盖时“噗”的一声,有气冲出。

(三)魔怪山谷
      克州阿图什市有一处天门,坐落在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西天山南脉,范围为东经75°31'22"—75°31'47",北纬39°39'29"—39°40'11",距阿图什市75公里。天门虽然在克州,克州人在很长时间却不知它的存在,而且从克州这一侧也没有道路可通。必须乘越野车沿乱石河滩颠簸20几公里,才能接近它。
      这里最近被美国探险杂志确定为世界20个最值得探险的景区之一。据史料记载:1932年美国记者夏合拉格欧在当地维吾尔向导乌斯曼阿洪的陪同下曾到过此地。1947年英国探险家希普顿曾游猎于此。这座“天门”耸立在帕米尔高原上,呈“∩”字型,宽约100米,高500余米,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无法丈量的厚度让人惊奇,是游人和探险者梦寐以求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它的雄奇、险峻,更有它的幽深、宁静和神秘。天门右壁上有石穴,像蜂巢,小孩讲话都有回音。左壁表面象一张千奇百怪的壁画。
逐渐接近天门山谷前,已经感到“不祥之兆”——远处的山岩狰狞可怖,令人心生疑惧。

    进入山谷,犹入魔幻荒凉之境,仿佛到了另一个无人居住的星球。


山谷中的植物果实,也呈现怪异的颜色:

与山谷外的果实对比:

要接近天门,必须多次从这样的狭缝中攀登。大约五六处。


天门(横向拼接片)——天门太大了,站在近处无法拍全(纵拍横拼)。
 
阿图什大峡谷

     也是一处奇特的峡谷。它位于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西南约18公里的一条山沟里。 

      阿图什大峡谷当地人称“加依帕其木”。“加依帕其木”是维吾尔语,“加依”译意为住人的地方;“帕其木”是当年一位很有名望的维吾尔妇女的名字,她信仰伊斯兰教跟随沙土克逃到此处避难,后来死在加依葬在加依,为了纪念她就用她的名字作了地名。 
    神奇的加依帕其木依山傍水,是新疆伊斯兰教创始人沙土克避难的地方,后来就成为穆斯林朝拜的圣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阿图什大峡谷

 
    据说,加依帕其木不仅闻名新疆,而且在国外阿拉伯世界也有一定名气。 
    相传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衣不拉音阿吉的老人,家住在加依帕其木邻近的库鲁木都克村,生前曾不远万里三次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觐。他第三次到麦加时,当地的大阿訇对他说:你何必舍近求远老是来这里朝觐,你们那里的加依帕其木也是圣地,去那里和到这里朝拜是一样的,省下钱来救济穷人不是更好吗?衣不拉音阿吉加回来后把麦加大阿訇的话在穆斯林中广为宣扬,此后到加依帕其木朝觐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年八九月来自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苏三个地区的朝圣者络绎不绝。
 
阿图什大峡谷

峡谷之中,山涧小溪九弯十八转,矿泉资源极为丰富,含有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它不仅是山区牧民良好的饮水资源,也为景区的开发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
 
阿图什大峡谷

     大峡谷的风景名胜及风景点主要有:苏盖提•阿堂(译意为长着柳树的祖先圣地)麻扎;一眼甘甜的泉水和一处“买谢提”(祈祷的场地);一眼名叫库勒萨勒迪(译意为手可伸进去的圣泉)麻扎的泉水;一眼被称为“库斯勒哈那”(译意为沐浴的地方)的泉;堂木旗(译意为滴水的圣地)麻扎;沙土克避难时的喂马槽及四十个礼拜寺(“四十个礼拜寺”不知何意,看到的只是几十处碎石堆积。图中没有)。

     【 资料】阿图什大峡谷历史传说:相传,公元十世纪二十年代,喀拉汗王朝的邻国——波斯萨曼尼王朝内讧,国王的弟弟纳斯尔.本.曼苏尔发动政变,未遂,失败后逃到喀什噶尔,要求喀拉汗王朝副汗奥古尔恰克.卡迪尔汗给予避难。奥古尔恰克因与萨曼尼国王伊斯迈尔有夺城俘妻的宿仇,企图利用萨曼尼王国的内部矛盾待机复仇。因此,奥古尔恰克不仅收留了纳斯尔而且待为贵宾,在王庭北部阿图什为他安排了住处,还特意建造了一座清真寺供纳斯尔及过往的穆斯林客商做礼拜祈祷。 
  奥古尔恰克副汗的侄子、巴泽尔大汗的次子沙土克当时也住在阿图什,他与纳斯尔年龄相近、情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纳斯尔是伊斯兰教教徒,经常向沙土克宣传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旨和教规,奉劝他信仰伊斯兰教。沙土克自幼聪明伶俐怀有远大抱负,对他叔父所统治的王朝日渐衰落深为不满,欲取而代之。他向纳斯尔吐露了这个想法后,纳斯尔向他献策,依靠伊斯兰教教,并在王庭内部和民间大力发展教徒,依靠宗教力量发动了武装政变,后因兵力不足政变失利向北败逃至阿图什大峡谷。在山沟里避难休养生息,并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兵力,最后在萨曼尼王国的支援下击败了奥古尔恰克,占领了喀什噶尔,夺取了汗拉,以后又用武力占领了王朝大汗首都巴拉沙衮,征服了整个王朝。公元960元沙土克之子木萨宣布伊斯兰教为王朝国教,以教治国,继续把伊斯兰教传播到新疆各地。因为,阿图什大峡谷是沙土克转败为胜、夺取政权的根据地,而被穆斯林们奉为新疆的伊斯兰教圣地。
当地风光:
 
神奇南疆(二)我国最西边境口岸——伊尔克什坦
 


    从自治州首府阿图什市出发,沿克孜勒苏河逆流而西至吉根乡,然后转向西南,沿海拔3221米的克孜勒套与海拔3055米的柯尔克昆盖依套之间的峡谷,向西南而上。

 
这是一个遥遥几十公里长的大峡谷,南山巍峨,北山耸峙,高峻挺拔,起伏逶迤,山中怪石林立,岣岩交错。穿行峡谷之间,使行人在惊险之中,得到一种特有的享受。
 

     途经内迁的吐尔尕特口岸。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在长达11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两个中国-吉尔吉斯坦边境口岸。
  吐尔尕特口岸位于乌恰县托云乡北部边境,柯尔克孜语。意为“枣红色的达坂”。这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口岸。远在古代,他就是民间的贸易通道,是我国汉唐时代的重要驿站。
吐尔尕特正式作为边境口岸始于1884年。1884---1983年100年间,口岸时关时闭,几经沧桑。 1983年,中、苏两国在吐尔尕特恢复通商贸易。原苏联解体后,该口岸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通商口岸。1995年,口岸从海拔3700米以上的吐尔尕特山口迁至海拔低、气候好、地势平坦的乌恰县托帕。口岸距南疆商埠喀什市57公里,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阿图什市60公里。
  伊尔克什坦原属我国帕米尔之腹地,从西汉划人我国版图,直到清代,一直是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伊尔克什坦口岸同吐尔尕特口岸一样,原为我国内部的自然山口,作为边界口岸,是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之后形成的。
  【资料】自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形成之后,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这一口岸的建设。1944年(民国33年)民国政府拨巨款首次修通喀什至伊尔克什坦的公路。这条道路全长二百多公里,路宽6米。
   1945年(民国34年)这条道路上的四座桥梁因战乱被毁。同年,乌恰县政府呈请新疆省政府拨款重修喀什至伊尔克什坦道路上的叶苏、那格拉等大桥,称此桥为“国际前哨的交通咽喉”。当年,新疆省政府即令疏附县政府拨给银元81700元,以补修叶苏等大桥。在此次建桥中,仅动员的铁木工匠等劳力就达1900余人。至1946年完工,不仅修补了桥梁,同时还加宽了路面,大部分路面宽增至12米。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通往伊尔克什坦口岸道路建设。1951年,乌恰县人民政府刚一成立,就奉命再次修补喀什至伊尔克什坦道路上的叶苏、康苏、那格拉和斯木哈纳等四座大桥。因修桥工程量浩大,乌恰县承担确有困难,曾电请喀什第三区专员公署,要求外县增工前来帮助修桥。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民生艰难,政府还下此决心耗巨资以征万民,重修通往伊尔克什坦道路桥梁,可见这条道路之重要,足见人民政府对此的重视。
  伊尔克什坦口岸建设的另一件重要工程是国际邮路的建设和国际电讯的开通。
  1871年(清同治十年),俄国首次在我国喀什噶尔设置“疏附县邮使局”,开辟疏附县(今喀什市)至乌恰之伊尔克什坦邮路,收寄公私邮件,置马夫骑送,并公开发行俄国邮票。收到华人寄至内地信件后,由伊尔克什坦转入俄境,取道西伯利亚铁路,经满州里转入我国境内后转运北京,然后分送各地。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5月,俄国在疏附设喀什噶尔电报分局,经伊尔克什坦与俄国电报局通报,直达俄国之费尔干省安集延。
  1917年(民国6年),我国政府自行投资疏附(喀什)至伊尔克什坦电报线路,中俄双方通报。同年10月25日,我国在伊尔克什坦设立电报局,收发官商电报。
  1927年,我国在伊尔克什坦设三等邮政局,收寄官商邮件,直到1952年2月29日以前,中苏双方通邮换件皆在伊尔克什坦进行。以后,随着吐尔尕特口岸的通商和通邮,伊尔克什坦口岸即被弃置而冷落了。
 1997年7月,伊尔克什坦口岸重新开通。伊尔克什坦口岸的开通,是我国在帕米尔高原上架设的又一座通往中西亚各国的彩桥。
    这里的气候严寒而干燥,方圆几十里内没有高大树木。因此,这株仅有的大树就被边防战士视为英雄,命名为“扎根树”,以象征战士们保卫祖国边疆的志向。
神奇南疆(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
       到红其拉甫很难,要翻越三座山。从喀什出发,行驶300公里,越过昆仑山,到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然后,从塔什库尔干出发,4个小时后爬上喀喇昆仑山,在中巴界碑的雪峰下,一个海拔4700米叫做水布浪沟的地方,就是红其拉甫海关最早的旧址。
从喀什到中巴边界红其拉甫口岸的这段中巴公路长415公里,是整个南疆风景最美的一条公路。走在这条路上,你会精神振奋,忘记一切烦恼,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美丽、还有壮观险峻。   
——美好的行程从阴郁晨光中开始。
 
红其拉甫口岸

红其拉甫口岸

祖国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被称为“万山之祖”,这里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兴都库什山交汇的地方。
 
红其拉甫口岸
这里全年无霜期只有70天,气候一日三变,“氧气吃不饱、风刮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季穿棉袄”,被认为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塔吉克语“吉日尕拉”汉语为“驿舍”之意,在塔什库尔干河谷至明铁盖山口的古丝道上,遗留着6座古驿舍。其中留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是达不达尔古驿舍。这个驿舍为一间房屋大小的卵石建筑物,屋门向东,屋的下部呈方形,屋顶呈尖拱状。屋内墙角处有一个用卵石砌成的炉灶,墙壁上到处是烟熏火燎的痕迹。石屋前面有一片水草肥美的河滩草场,可供游人、商旅、牧人放马、游玩。   

红其拉甫口岸
巨大的地层褶皱,几乎折过180度。可想见远古时代天翻地覆的地壳运动。
 白沙山 
  在布伦库勒湖和恰克拉克湖的当中,横卧着一座被白沙覆盖的山峰,遥遥望去,仿佛皑皑雪山,阵风拂过,山的形态竟又随之变幻,这就是白沙山———一处被干燥的气候、风干的白沙装扮出的自然胜景。 (白沙的来历无人知晓,因为四周方圆几十里没有这种岩石,白沙仅此一处) 
 
白沙山和流沙河
  坐落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白沙山只有460米高,长度却绵延1200米,每当有劲风吹来,白沙山都会发出响声,故而又被称作“响沙山”。与白沙山紧邻的两个湖泊,水草丰美,水鸟聚集,为这座白色的山峰平添了几分清新活力。 
 
      红其拉甫口岸距塔什库尔干县城145公里,海拨在5000米左右,这里是喀什通往巴其斯坦的中巴公路国内段的终点,竖有中国国界的界碑。红其拉甫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口岸,由于天气情况比较恶劣,这里只在4月15日-10月15日开关,其它时间都是关闭的,无论是游客还是探亲者或者商人都不能通过。
巴基斯坦边防人员与中国很友好,两国相处,几乎没有“武装”气氛。
      我在这里即使不跑不动,每隔几分钟就要深深吸一口气,否则就胸闷、恶心,感到极不舒服,多数人都嘴唇发绀。当地边防武警说这里海拔5000米以上。
      从红其拉甫出境,至巴基斯坦对应口岸--苏斯特口岸125公里,至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270公里,至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870公里。由于红其拉甫口岸海拔较高,严重缺氧,气候恶劣,口岸检查检验机构于1993年下迁至塔什库尔干县城办公。
      四周被雪山包围。空气清新而凛冽。实实在在是“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神奇南疆(四)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从红其拉甫下来,一路再次领略帕米尔高原的美景: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位于克州南部、喀什地区西部一个边境自治县。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南部同巴基斯坦、阿富汗为邻。县城距克州首府阿图什20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1775公里。全县有人口2万多人。其中塔吉克族占人口的85%;维吾尔族占6%;其它民族占7%。
 
塔什库尔干,突厥语意为“石头城”。

     古石头城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海拔3100米。是新疆境内古丝道上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护所。
     当时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依石岗形势,用块石夹土垒砌,起伏屈折,略近方形,周长宽1300多米。至今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城垣城墙残高可达6米,顶部1―3米。西、北墙外存马面。四角曾有望楼,已圮。城内房屋内见灶坑。古城东南角,有古代佛寺遗迹一处。曾出土陶片、唐乾元重宝、毛布、丝织物及一件梵文贝叶经,经文为3―8世纪时流行的书体。出士文物经碳。测定,说明古城废弃于唐。曾为唐羯盘陀国都城所在,亦即唐王朝在葱岭的最西边戍葱岭守护城。

  据资料记载, 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清代后期,清廷在此建立 蒲犁厅,对旧城堡进行了维修。在古城偏东部峭岗上,土筑了蒲犁厅城一座。略成椭圆形,城内建筑尚依稀可辨。城下傍河为大道,来去喀什、莎车,均由此,或以为古代“丝绸之路”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