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十八怪
发表时间:2015/11/5 8:59:21来源:本站浏览量:4898
新疆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极西之地;走进新疆,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是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愿。“新疆十八怪”就是一种广为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意在形容一些鲜为人知的新疆特色和民族风情。
第一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新疆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马上功夫十分精湛,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马上竞技,如;“赛马”“叼羊”“姑娘追”。您听说过“姑娘追”吗?“姑娘追”就是给未婚男女青年创造感情交流的机会,它蕴藏着即纯洁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是传递爱情的一种途径,如果参赛者心中已经有了意中人,他们就会相约成对进入赛场。比赛分“去程”和“返程”两段,在“去程”的路上男青年可以毫无顾忌的倾诉衷肠,而姑娘却含羞沉默,到了终点后,就在双双调转马头进入“返程”的一瞬间,男青年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此时温柔的姑娘忽然间变成了沙场女将,勒缰策马奋力追赶,追上后用马鞭狠狠地抽打对方,如果被追赶并挨鞭子的男青年也爱上这个姑娘,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做姑娘皮鞭下温顺的小羊,任其抽打而不还手。从此爱情的种子便会萌发、开花结果...
第二怪:兵团姑娘不对外;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在新疆相对独立体制的副省级准军事化兵团。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当年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的两个军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和原国民党起义部队,以及原三区革命的民族军队在乌鲁木齐胜利会师,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从此新疆开始了一个民族团结、和平建设的新时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九五二年,毛主席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官兵集体转业,组建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他们屯垦戌边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支在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特殊部队,指战员们放下枪杆子,拿起锹把子。放下坦克装甲车,扬鞭赶起大马车,开起农机拖拉机。“兵团”的组织机构仍保留着军队的师、团、连、排、班的编制。以崭新的战斗姿态向荒原进军!向戈壁进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几十万军垦战士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创造了一个个大型的农牧团场,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让沙漠变成了良田。为保卫和建设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一批又一批山东、河南、四川姑娘相继来到兵团,为兵团汉子配婚成亲。六十年代上海、南京、天津、镇江、浙江、武汉支边青年豪迈地走进塔里木,编入了新疆兵团的史册。他们在兵团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为保卫和建设新疆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兵团姑娘不对外”讲的就是兵团人团结战斗共同生活的兵团精神...
第三怪:吃的烤馕象锅盖; 在新疆无论您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和吃到馕,“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之一。维吾尔语意为;“烤面饼”。维吾尔族人宁可一月无米饭,不可一日无烤馕。在新疆乡村和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坑,维族妇女个个都会做烤馕。馕的种类决定于不同的原料配方和不同的制作工艺,据不完全统计馕有五六十个品种。由于馕是在旺火烧热的馕坑里烤制的,水分含量极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一般存放十天半月都不会变质。还有一些“油馕类”,原料成分主要以食用油、牛奶、白糖和面精制而成,保质期可长达几个月之久,所以维吾尔族人出远门,或者坐火车去内地出差旅游,常常携带一提包油馕,作为旅途中的速食干粮,即省钱又方便...
第四怪:嫁人要把妹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中国。无论您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这首优美动人的维吾尔民歌,您就会想到新疆和达坂城的姑娘。话说;姑娘嫁人为什么要把妹妹带?其实是有地域和历史原因的,早在若干年以前我国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在新疆一般维吾尔族家庭都会生很多孩子,少者三四个、多者六七个、在当时那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孩子多了家庭负担必然就重。所以在儿女嫁娶时男方家往往会主动提出再带走一个女孩子(小姨子),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女方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陪着姐姐做伴。从此男方家庭就会把这个女孩当做亲生女儿抚养成人...
第五怪:大盘鸡里拌皮带; 当您去乌鲁木齐的途中,沿着312国道行驶,距离乌鲁木齐40多公里处,在穿越柴窝堡小镇时,您会惊奇地看到公路两旁的一排排小饭馆门前的招牌上,都写着同一道菜名“大盘鸡”。大盘鸡已经在新疆风行了二十多年经久不衰,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菜名就叫“柴窝堡大盘鸡”,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当您看到用特大号盘子装满了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时,相信您的胃口一定会大开。正当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店家会及时的端来一盘象皮带一样宽薄的皮带面条,倒入大盘鸡里与鸡汁拌匀,顿时皮带面变成酱红色,吃起来美味爽口,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大盘鸡,可同时供四至六人享用,即营养实惠、又解馋饱腹...
第六怪:风吹石头砸脑袋; 说起刮大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沿海一带的台风。然而;您也许不了解新疆的大风,在新疆一些地方刮起大风到了顶级时,其猛烈之势不亚于沿海地区的台风。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叫做;“老风口”,比较形象的说;这些大风区一年只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这种著名的大风区有;吐鲁番西北方向的“三十里风区”,乌鲁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以及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风区”等;这些大风区在每年中刮八级以上大风日就有一百天左右,最大风力超过十二级。一旦遇上这种大风,汽车火车都面临着被刮翻的危险,汽车被大风刮翻是常有的事情。二00七年初春,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特快列车在行驶到“三十里风区”时火车被大风刮翻。在“达坂城风区”,新疆先后从丹麦、德国、芬兰引进风力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机组,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因此说;“风吹石头砸脑袋”,是形容这些大风区一旦刮起大风时那种飞沙走石的情景... 第七怪:丝绸古道地名怪; 不少来过新疆旅游的内地朋友,总觉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点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峡、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等等;其实,说怪也不怪,因为新疆这类奇特的地名,都有着它有趣的由来。例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地名用的都是维吾尔语;“塔里木”意为“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就出不来”。新疆喀什市的全称是“喀什噶尔”,维吾尔语意为“多种颜色的砖房”。地名“阿克苏”意为“白水河”。地名“克孜勒苏”意为“红水河”等等;如“博尔塔拉”意为“银色的草原”。“巴音郭楞”意为“富饶的河流”。“乌鲁木齐”意为“美丽的牧场”。著名的“喀纳斯湖”意为“美丽富饶而又神秘”,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第八怪:吃饭手抓不用筷; 人类用手抓着吃饭的起源,一定是非常远古的事情了。但是对于生存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来说,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习惯。新疆著名佳肴“手抓羊肉”“手把羊排”“馕坑烤肉”“手抓米饭”“羊肉抓饭”等;都是用手抓着吃的。当然,用手抓食物也有严格的规矩,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您与草原牧民共同就餐,您会看到他们用手抓饭是一种艺术,当你自己试着用手抓饭吃时,就会感到不顺手不自在。当然,现在城里人已经很少有人用手抓饭吃了,一些草原牧民和乡村农民,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
第九怪:结婚宴席无酒菜; 提起结婚喜宴,人们就会想到七碟八碗九大盘、鸡鸭鱼肉摆满台的场面,有道是;“好烟好酒尽管上,美味佳肴堆成山,管它是否能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结果;不但造成浪费,而且有许多客人喝的酩酊大醉,真是劳命伤财损身体。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朴素简单而实惠,不摆酒、不递烟、不放菜。主人家只需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待客酬宾。各种瓜果、干果、点心、喜糖应有尽有。在用餐进食以前,首先请来宾一一洗净双手,用手抓食抓饭、抓羊肉,尽情享用饱餐一顿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同吃同乐。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体婚礼仪式非常隆重。通常婚典礼仪要进行三天...
第十怪:井底全部连起来; 我国驰名中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是:长城、运河、坎尔井。而“坎尔井”就产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如今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新疆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之浩大,堪称世界一绝。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变为绿洲的生命之源泉。说道“井”子,人们一定会想到井底的一潭静水,然而;吐鲁番的坎尔井却是由许许多多的井,顺着地势从高到低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条地下水渠。从而把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集中起来,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供人们农田灌溉使用。吐鲁番的坎尔井共计三千多条,如果连接起来总长度达五千多公里。如此之大的井底连接工程,水从井底穿穴而行,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第十一怪: 敬酒歌声不外卖; 当您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或是遇见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您就会被他们那种热烈而又独特的敬酒礼节深深吸引。蒙古族人的敬酒方式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敬客人喝酒不讲什么客套话,而是一边唱歌一边敬酒,以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诚挚和淳朴的盛情。当有远方的客人来临时,他们首先会在敖包相会或在毡房中敬酒接风。这时会有三五位蒙古族姑娘恭恭敬敬地站在您面前,唱起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民歌,唱完一曲后她们就把手中放着酒杯的托盘高高地举过头顶,半屈腿式地献给客人满杯的美酒,然后不停地唱着歌儿,直到客人把酒喝干为止。歌声甜润、嘹亮,歌词充满敬意、祝福、和吉祥的意思。此时您会情不自禁地躬身接过酒杯,既是您平时酒量很小,在歌声渲染的气氛下您也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
第十二怪:美玉泡酒酒更醇; 许多到过新疆旅游的人都知道新疆的石头多,然而新疆最值钱的石头莫过于新疆和田的玉石。玉石被加工成工艺品或首饰,经人们使用和佩戴后即